学习专题

您现在的位置:首页>专题专栏>学习专题

洪学智的红色家风故事

文章来源:作者: 发布时间:2019年05月19日 点击数: 字体:

洪学智(1913-2006),安徽金寨 (原河南商城)人。1929年参加商城起义,同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55年和1988年两次被授予上将军衔,被人称之为“六星上将”。洪学智曾两度出任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后勤部部长,带头执行廉政规定,精心为国家和军队理财,不谋取私利,是廉洁奉公的楷模,是党和人民的“红管家”。

洪学智上将对子女要求一向严格,他的子女也都成为国家的栋梁之才,3子当中一省长一少将,两女在医学领域也都有建树。

妻子张文,1919年7月出生于四川省通江县。1933年2月参加红军,1936年2月加入中国共产党,1935年5月参加红四方面军长征,曾任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后勤部管理局顾问(副军职)。洪学智和张文于1936年6月1日结婚,原中央军委副主席张万年上将曾赠送给张文老人的一幅题词:“女中豪杰,戎马一生。”

张文始终保持着红军本色:生活俭朴,粗茶淡饭。即使年纪大了,仍亲手缝补旧衣服。从参加红军起,张文就酷爱唱歌。前些年,儿女们准备为她花钱到录音棚制作一盘DVD,张文觉得花钱太多了,没有答应。然而,她却用省吃俭用积攒的工资,慷慨资助一所小学12万元。2006年洪学智将军逝世,留下644件遗物,其中国家一级革命文物有31件。张文把这些“无价之宝”,全部无偿捐献给了安徽金寨革命博物馆。


两授上将垂青史,一代风范励后人

—洪学智的家风

洪学智(1913-2006),安徽金寨 (原河南商城)人。1929年参加商城起义,同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历任红四军政治部主任,新四军第三师参谋长、副师长,辽西军区副司令员,黑龙江军区司令员,东北民主联军第六纵队司令员,第四野战军第十五兵团第一副司令员,广东军区副司令员,中国人民志愿军副司令员兼志愿军后勤司令部司令员,总后勤部副部长,国务院国防工业办公室主任,中央军委副秘书长、总后勤部部长兼政委。是无产阶级革命家、军事家,我军现代后勤工作的开拓者、奠基者,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七届、第八届全国委员会副主席,中央军委原副秘书长,中央军事委员会原委员,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后勤部原部长兼政治委员。1955年和1988年两次被授予上将军衔,被人称之为“六星上将”。

洪学智曾两度出任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后勤部部长,是掌管钱财最多的一位军队领导。在权力、钱财、利益面前,将军始终以一个共产党员立党为公、严格自律、清正廉洁的要求严格要求自己、部下和家人。他经常告诫自己和下属:“人生一世,可能什么情况都会遇到,但是不管什么时候,都要以宽容之心待人、敬业之心做事、敬畏之心律己,任何时候都不要去贪图小利。”他带头执行廉政规定,精心为国家和军队理财,从不利用特权为自己和家人谋取私利,是廉洁奉公的楷模,是党和人民的“红管家”。有诗赞道:两授上将垂青史,一代风范励后人。

“八条铁令”

针对当时社会上存在的一些不正之风,洪学智定下了许多规矩。后来,这些规定被其下属概括归纳为“八条铁令”,始终认真执行,谁都不敢触犯。

八条铁令:“1、不管是我的家人还是别的什么人,不该办的事一定不能办;2、任何时候都不许用公家的钱请吃请喝;3、部队和下级送的礼一律不收;4、下部队吃饭必须交钱,账不结清不走;5、下部队就餐严格执行“四菜一汤”标准;6、就餐摆酒一律不喝;7、饭桌上不许有剩饭;8、出差不允许子女搭车。”

八条铁令虽出自将军朴实的口语,但句句落细落小,无不透露将军严格治军、勤俭持家的优良作风。将军更是在工作和生活上事事处处带头执行,将军的事迹无不彰显出一个老党员和无产阶级革命家始终不渝坚守初心、立党为公、清正廉洁的政治本色。

1、部队调研拒收花生。洪学智经常到部队、到地方去开展调查研究,遇到部队与地方领导送礼,他都一概拒收。有一次,洪学智下部队,在乘车返回的途中,发现车子上多了一小口袋花生,他立即追问是怎么回事?工作人员报告说,这是基层官兵的一点心意。洪学智立即火了:“我们到部队,吃住都在部队,给人家添了那么多麻烦,走了还拿部队的东西,哪有这样的道理?”洪学智说:“现在,社会风气有不好的一面,别人怎么做我管不了,但咱们自己一定要做好,不能让人背后戳脊梁骨、说闲话。我现在管的是全军的钱物,到部队里去哪怕是拿一点东西、占一点便宜,官兵们会怎么看、怎么想?如果身居要位的人这个拿一点、那个占一点,必然会带坏部队风气。部队的风气坏了,还怎么指望他们去好好打仗?” 以后,洪学智还多次拿这件事教育大家严守他的“八项铁令” 。

2、内蒙古视察退回羊毛衫。还有一次,洪学智到内蒙古视察,当地领导安排他参观了鄂尔多斯羊绒衫厂。厂领导准备了几件羊绒衫,想请内蒙古自治区政协主席转给洪学智,希望他能够帮助扩大宣传。主席征求洪学智随行人员邢秘书的意见,刑秘书说,首长不会收的,您还是别去碰他的规矩。主席坚持说:“这是我们这里的特色产品,是请首长帮助扩大宣传的,我直接去跟他解释。”最终,羊绒衫还是被悉数退回了。事后,主席感慨地对邢秘书说:“还是你对老首长了解得深,不过,虽然礼物被拒收了,可是我内心里却更加敬重他了,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的高尚品质的确让人钦佩!”

3、在洪学智身边工作了20多年的邢奇宝秘书,对洪学智将军的“八条铁令”也有过一次“破例”的念头。那是他陪洪学智到安徽芜湖调研,当地政府的同志准备送给首长一个砚台。邢秘书觉得这个东西对首长练习书法、健身有好处,就自作主张地收下了。结果报告洪学智时,还是挨了一顿批评。洪学智语重心长地说:“收了第一次,就会收第二次,这个口子绝对不能开。这些看似小事,实际上却像分水岭、分界线一样重要,许多人犯错误就是从这些看似小事开始的,所以,我们必须从细微之处做起、从严做起。”最后还是按他的意见把砚台退了回去。

4、不收礼也不送礼。有一年春节前夕,工作人员善意提醒他,“您是不是也适当地给领导同志拜拜年?”他摇摇头、表示不妥,说:“首长们那么忙,有事在工作时间里就汇报了,没有必要在节假日期间再去打扰,人家也需要过一个安静、不被打扰的节日,我们不要去搞那些庸俗添乱的事情。”不过,也有例外,那就是逢年过节,他一定要去探望老帅或老帅的遗孀,这已经成了一种习惯。洪学智曾动情地说过:“老帅们为打江山立下了汗马功劳,我们要永远记住他们!”

5、洪学智每次到部队检查工作,都是到食堂与干部、战士一起用餐,并且主动结算费用。一次,天山之行,车队出发已经大半天了,洪学智忽然得知还没有交伙食费,顿时勃然大怒。返回去补交已经不行了,无奈之下只好狠批秘书。随行的领导想解释几句,不料越解释、洪学智越发火。他从历史讲到现实,从党的要求讲到个人操守,摆事实、讲道理,滔滔不绝,整整讲了三、四个小时。从那以后,随行人员都要互相告诫、彼此提醒:吃饭千万不要忘了交费,而且一定要手里捏着凭据才能离开。还有一次,洪学智到兰州出差,回京前的头一天晚上,他催促秘书赶紧把账结了。秘书去结账时,恰巧对方的办事人员不在,他见时间已晚,觉得第二天一早去结也来得及,当晚也就没有办。谁想第二天清晨,洪学智一见到秘书,第一句话就问结账的事。听说还没结,立即发起火来:“什么找不到人?快去把账结了,否则我们不能走!”直到秘书结完账并把发票呈给他审阅后,他才露出了笑容。

6、严格执行“四菜一汤”规定,不准突破、不搞变通。有一次,到总后的一个直属单位去调研。第一天晚餐,按正常速度上菜,两道菜之间相隔时间比较长。洪学智吃过四道菜后,说:吃饱了,起身便走。单位领导明知菜还没有上完,也不便明说,只好陪同离席。第二天晚餐,上菜速度加快了,不等洪学智吃饱饭,已经上了六、七道菜。洪学智问,昨天上四个菜不是很好嘛?今天怎么搞的?为什么要增加?到了第三天晚餐,虽然还是四道菜,但是每道菜都换成了一大盘子,并且每一个大盘子里面都放了好几样菜,成了一个大拼盘。洪学智问,你们还有比这更大的盘子吗?单位领导开始说有,但很快琢磨出这是批评的意思,便连声说没有了、没有了。洪学智语重心长地说,你们想让我吃好点、多吃点,是一片好心,但是菜多了,一是破坏了规矩,二是造成了浪费,三是有可能损害健康,何苦呢?随着物资的丰富和社会风气的变化,有人劝他不要太较真,可以变通一下。洪学智则说,不管物资多么丰富,社会风气怎么变化,艰苦奋斗的优良传统绝对不能丢!

7、自掏腰包,设家宴招待客人。一次,洪学智率团赴美访问,临行前,他把外交部领导请来商量访问的事情,总后领导建议公款招待一餐,洪学智硬是不同意,最后还是在家里设了便宴。一个不到20平方米的会客室放了一张圆桌后,师傅送菜都进不去,只好请客人代劳。2000年,《洪学智回忆录》出版,作为晚年的一件大事,洪学智很高兴,准备设宴招待编辑人员。他谢绝了各种建议,不去宾馆饭店,也不去内部招待所,坚持在家里宴请客人。虽然没有名贵的菜肴,却充满了感人至深的真诚与热情。这一顿饭,给所有在场人都留下了美好的记忆、深深的思考。

军中管家

洪学智曾两度出任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后勤部部长,作为全军总后勤部长,他虽然掌握着国家和军队的财务大权,但从不利用权力为自己及家人牟取私利,事事处处带头生活俭朴,清正廉洁,对家属和身边工作人员要求严格,始终保持着艰苦奋斗的光荣传统,被广大指战员誉为党和人民的“红管家”。

1、节省经费支援国家建设。1954年2月,洪学智被任命为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后勤部副部长;1956年12月到1959年7月,担任总后勤部部长、党委书记。在他任职总后勤部副部长、部长的6年中,正处在国家经济最为困难的时期,军队在国家大力压缩经费支出的情況下,他从全局出发,顾全大局,主动为党和国家分忧,大力压缩军费开支,国防费在国家财政支出中的比例由16.2%减少到7.4%。为支援国家经济建设,节约了25亿元经费全部上缴给国家财政。

2、勤俭建军、艰苦奋斗。1980年1月,洪学智再次出任总后勤部部长,后又任中央军委副秘书长、总后勤部部长兼政委。他坚定执行党中央关于把党和国家工作的重点转移到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上来的战略决策,努力探索新形势下后勤工作的特点和规律,提出后勤工作必须“适应现代战争要求,适应我军革命化现代化正规化建设要求”的指导思想,要求全军后勤人员必须树立“全局观念、战备观念、群众观念、政策纪律观念和勤俭节约观念”,成为全军后勤指战员做好新时期后勤工作的行动准则。他坚决贯彻中央军委关于军队建设指导思想实行战略性转变和裁军百万的战略決策,果断提出“钱少要把事情办好,人少要把工作做好”的工作要求,科学合理地确定军费投向投量,在供需矛盾十分突出的困难情况下,保证军队建设各项工作的需要。他领导和推进全军后勤系统进行10项改革,倡导“勤俭建军、艰苦奋斗”的方针,大搞农副业生产,弥补军费不足,精打细算推进边海防、仓库、营房、医院等各项后勤基本建设,很快改变了全军后勤面貌,受到中央军委多次赞扬,在全军指战员中产生了巨大影响。

2006年11月20日,洪学智因病去世,工作人员和家人在清理他的遗物时,除了他的军功章、荣誉章和生前不同时期穿过的军服、衣物和日常生活用品外,几乎没有什么值钱的东西。夫人张文将他这600件遗物全部无偿捐献给了安徽金寨革命博物馆,其中有31件遗物属国家一级革命文物。这是全军“总管家”洪学智最后留给后人和世人的“无价之宝”!

勤俭家风

洪学智将军革命生涯几十年,为祖国的独立、民族的解放和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立下了丰功伟绩、做出了卓越贡献。但是,他的生活始终都很简朴,保持着劳动人民的本色。“八条铁令”、“四个一”、勤俭节约的家风深深地影响着其子女,他的子女也都成为国家的栋梁之才,3子当中一省长一少将,两女在医学领域也都有建树。

1、一床鸭绒被伴随十多年。1948年1月,时任六纵司令员的洪学智率部解放了辽阳,战场上,他缴获了国民党军官的一床鸭绒被。当时,鸭绒被的被套已经破损。平津战役结束后,将军夫人张文花了20多元钱在市场上买了一床新被套。就这样,这床鸭绒被伴随着洪学智度过了辽沈战役、平津战役、渡江战役、湘赣战役和广东战役,直至抗美援朝,前后用了十多年。

2、一床毛巾被“盖”了三代人。1949年10月14日,洪学智率领中国人民解放军第四野战军第15兵团解放了广州。洪学智用自己的津贴在广州购买了一床毛巾被,他带着这床毛巾被跨过了鸭绿江、战斗在抗美援朝战场上,参加了南京高等军事学院的学习,这床毛巾被还陪伴洪学智度过了初任总后勤部部长和下放吉林担任农机厅厅长那些难忘的岁月。“文革”中,他又把这床毛巾被送给了大儿子洪虎夫妇,后来又传给孙子、孙女。九十年代,洪学智的夫人张文从洪虎家把这床毛巾被取回、保管起来。一床普通的毛巾被用了60多年,“盖”了3代人!

3、一床皮褥子成为“传家宝”。1950年10月19日,中国人民志愿军在邓华、洪学智的指挥下,共4个军、3个炮兵师按西线、中线、东线3个方向秘密渡过鸭绿江,向预定作战区域开进。进入朝鲜前夕,洪学智在丹东购买了一床狗獾皮褥子,以抵御朝鲜冬天的寒冷。回国后,洪学智将军一直将它保管着。九十年代,孙女手术后需要卧床休息,洪学智就叫张文把狗獾皮褥子送过去、铺到孙女床上,让她使用。孙女病愈后,他又把这床皮褥子收藏起来、留存至今。

4、一只柳条箱用了十七年。1959年,洪学智担任总后勤部部长时,张文在北京西单商场购买了一个柳条箱子。后来,这个箱子伴随着洪学智将军在吉林工作了17年,至今已经有60多年的历史了。

5、两双皮鞋穿了三十载。洪学智在家里只穿布鞋,不穿皮鞋。为了方便参加公务活动,他就把两双皮鞋(一双黑色、一双棕色)放在小车里。遇有重要活动,他就在车里换上皮鞋,公务活动一结束,他又换上布鞋。就这样,自1977年从吉林回到北京工作开始,一直到与世长辞,他只穿了两双皮鞋。

6、省吃俭用资助学校。从参加红军起,张文就酷爱唱歌。前些年,儿女们准备为她花钱到录音棚制作一盘DVD,张文觉得花钱太多了,没有答应。然而,她却用省吃俭用积攒的工资,慷慨资助一所小学12万元。

“该花的钱,一分也不省;不该花的钱,一分也不用”,洪学智将军立下的家风家规,已深深融入儿女们的血脉中。女儿洪炜回忆说:“勤俭持家,日子虽然平淡,但感觉幸福。这是是父母带给我们最珍贵的财富。”

洪学智的一生淡泊名利、立党为公,清正廉洁、生活简朴,其工作和生活上的事迹无不彰显出一个老党员和无产阶级革命家始终不渝坚守初心、立党为公、清正廉洁的政治本色,也深深地影响着后人。新的时代条件下,我们要贯彻落实中央八项规定精神,继承和发扬艰苦奋斗的优良传统,不忘初心,廉洁奉公,艰苦奋斗。


分享到:

友情链接:

联系我们
  • 高主任:18186325345
  • 联络部:0713-5207326
  • 培训中心:0713-5207236
  • 邮    箱:hbdbs@qq.com
  • 微    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