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董必武与红安精神
董必武是伟大的马克思主义者,无产阶级革命家,中国共产党的创始人之一。在他辉煌的一生中,董必武这个名字与红安精神有着必然的联系。红安是董必武的出生地,也是他早期从事革命事业的地方。董必武在红安精神的形成和发展过程中发挥着重要地位和作用,他是红安精神的主要培育者和践行者,是红安精神的优秀典范。
(董必武视察红安县第一中学)
红安精神是指特定历史时期和特定范围内中国共产党率领广大人民群众,争取民族独立、人民解放过程中,在推翻封建主义、帝国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特别是在抗日战争中所形成的共同信念、共同作风、共同思维方式和共同精神品质。这一特定历史时期是指自1920年初武汉中学创立到1949年新中国成立的这段时期,这一特定范围是指在红安县以及周边以大别山为中心的地区。它是中国共产党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领导人民群众创造的革命精神的重要组成部分。
红安精神的具体表述为:“朴诚勇毅、一心向党、艰苦奋斗、不胜不休。”红安精神蕴含着中国共产党人的远大梦想、根本宗旨、思想路线和革命作风,具有浓厚的红安乡土气息,是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和红安地域文化相结合的产物。红安精神是红安人民高尚的民族精神和纯朴的乡土文化在革命斗争中的锤炼和升华。“这个红色精神融汇了马列真理、融汇了人间正气、汇融了民族精神、汇融了亿万民心,成为了人世间最美丽的花朵,成为中华民族、中国人民、中国共产党的精神支柱。
中国共产党正是由于有这个红色精神为其不断提供精神动力,才使其永葆生命力,拥抱不老的青春。”红安精神不仅是红安人民在革命战争年代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精神支柱,也是一种能激发红安人民在艰难困苦的战争环境下顽强拼搏、奋勇向前的精神动力。红安精神不仅为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赢得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最终胜利发挥了重要作用,而且为新时期中国人民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提供了坚强有力的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
董必武是红安精神的缔造者、培育者
红安精神的形成和发展,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红安人民进行艰苦卓绝斗争实践的产物,为新中国的诞生、建设和发展提供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
红安精神是自武汉中学创立以来,以董必武为核心的许多老一辈革命家在红安县以及以大别山为中心的周边地区进行革命实践共同缔造的,但是董必武在其形成过程中起着主导作用。从这个意义上讲,董必武是红安精神的缔造者、培育者,他高尚情操、良好作风、道德作风、人格魅力、博大思想以及优良品德,乃是红安精神的精髓。
“朴诚勇毅”是红安精神的主要内容。董必武用这四个字作为校训,是想用革命精神陶冶和培育学生。1966年4月4日,董必武为1965年恢复的武汉中学题字。“在武昌接见武汉中学的代表谈话时,回顾了创办武汉中学的经过和该校师生对革命事业做出的贡献……最后说:武汉中学过去的校训是朴、诚、勇、毅。朴就是朴素,也就是艰苦朴素;诚就是忠诚,诚实;勇就是勇敢;毅就是要有恒心、毅力,能够坚持。现在我又加‘干革命’三个字,即‘朴诚勇毅干革命’,作为新校训,送给武汉中学。”董必武不仅以“朴诚勇毅干革命”辛勤培养学生,也以其严格要求自己;这不仅充分体现在董必武等人在创办武汉中学的过程中,也贯穿于中国共产党人整个新民主主义革命中。“更为可贵的是,这所学校果然办成了培育新型革命人才的摇篮,实际上也是武汉创办中国共产党和社会主义青年团的摇篮之一,其中不少学生成为中国共产党的党员、社会主义青年团员。”
由此可见,以“朴诚勇毅干革命”为校训的武汉中学是培养新型革命人才的摇篮。有的学生走出武汉中学的校门就投身于革命事业,在1927年鄂东地区爆发的著名“黄麻起义”,就涌现出许多从武汉中学毕业的领导干部,如潘忠汝、王志仁、汪奠川、王秀松、刘文尉等人。以及后来爆发的武昌起义、广东海陆丰起义、井冈山斗争中,都有武汉中学毕业生的参加战斗。武汉中学的学生在董必武、陈潭秋的教育和熏陶下,逐渐学习革命思想,树立了远大理想,接受了马克思主义。董必武、陈潭秋等以武汉中学等校为阵地,从学生队伍中积极挖掘革命积极分子,经过严格的审查和考验,先后发展了王秀松、邓中赤、戴克敏等一大批党团员,并且分别成立了各地区党的工作组。董必武等人亲自指导学生利用假期回乡的机会,做好农村调研工作,积极开展移风易俗、改革教育、革新政治的宣传,在人民群众开展反压迫反剥削的革命运动,使鄂东地区的青年运动、妇女运动和农民运动蓬勃发展起来,直到革命取得最终的胜利。
“一心向党”是红安精神的支柱。“一心向党”充分表明了红安县以及周边地区人民对中国共产党的爱戴和坚决拥护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一心向党”就是胸怀共产主义伟大理想,坚守共产主义信念,信仰马克思列宁主义,拥护中国共产党的决定,坚定贯彻落实党的路线方针和政策,为实现共产主义远大理想而奋斗终身。“小小红安,人人好汉,铜锣一响,四十八万,男将打仗,女将送饭。”这首童谣传遍大街小巷,流传至今,生动传唱出红安人民对于革命的热情。48万红安人民汇聚到党旗下,就是“一心向党”生动写照。正如1975年4月7日,叶剑英在董必武追悼大会上缅怀道:“董必武同志六十年如一日,把毕生精力献给了中国人民的解放事业和伟大的共产主义事业……董必武同志真正做到了一辈子做好事,不愧为无限忠诚于党和人民的无产阶级革命家。”
红安精神是马克思主义的。以董必武为典范的红安人民坚持共产主义信仰,勇于追求真理,对党忠诚。红安人民坚信,只有社会主义能解放红安,只有中国共产党才能让他们得到新生,获得人民当家作主的权利。无论中国革命处于多么艰难的境地,红安人民都坚定不移的聚集到党的旗帜下,坚持战斗到最后一刻,依靠就是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和“一心向党”的坚定信念。
“艰苦奋斗”是红安精神的品质。艰苦奋斗是无产阶级的本色。在伟大的革命年代,革命斗争生活异常艰难,唯有发扬艰苦奋斗的精神,革命才能在艰难险阻中取得胜利。正如红安童谣所唱:“山林岩洞是我的房,青枝绿叶是我的床,野菜葛根是我的粮,共产党是我的亲爹娘。”红安地处大别山区,本来经济就很落后,加上国民党军队的包围与经济封锁,使红安人民的生存环境和生活状况十分困苦。红安人民艰苦奋斗,在极其艰苦的环境下依然保持着乐观心态,在中国共产党的带领下,依靠自己的力量,渡过了难关。董必武在创办武汉中学的过程中,在当时“为了克服学校经费上的困难,董必武带头不支薪,其他教员也是低薪或不支薪,全校只用校工一人,既是文书,又是收发员。许多劳动,师生一起动手。”这是董必武终身革命历程的一个缩影,在长期的艰苦斗争环境中,董必武总是那样质朴而不失庄重,董必武这些优良品质无时不在感染着他的同事和战友。正是因为有艰苦奋斗这样的品质,才有中国共产党人宁死不屈的英雄气概,才会有中国共产党在及其恶劣的环境下领导中国人民取得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
“不胜不休”是红安精神的核心。“不胜不休”是红四方面军的军训。红四方面军作为从以红安为中心的大别山地区走出去的人民武装,它的军魂塑造深深影响红安人民,也丰富了红安精神的内涵。“不胜不休”就是为夺取革命的胜利,为实现共产主义的远大目标,矢志不渝,不达目的,誓不罢休。总而言之,红安精神就是一心为人民,一心跟党走,一心干革命,一心夺胜利。历史总是不断向前发展的,但道路不是一帆风顺,队伍也不可能一成不变的。共产主义事业是个艰难曲折的过程,必定要经历几个不同的发展阶段,会经历许许多多的失败和考验,这就要求广大人民群众认清革命的长期性、艰巨性和曲折性。为了推翻封建主义、帝国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三座大山,为了取得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最终胜利,中国共产党领导红安人民进行艰苦卓绝的斗争。革命群众前赴后继,矢志不渝。就如同在岩石上留下的红军遗诗:“树也砍不完,根也挖不尽,留得青山在,到处有红军。”这是“不胜不休”最好的概括。
董必武是红安精神的实践者和传播者
董必武不但是红安精神的缔造者和创造者,而且是红安精神的实践者和传播者。实践是为了扩大传播,传播是为了更好指导实践。只有将实践和传播有机结合起来,才能更好的诠释红安精神。红安精神在董必武等中国共产党人的实践和传播中,也深深地影响和丰富了其他中国精神,如长征精神、延安精神以及新时期的抗洪救灾精神。董必武不仅躬行塑造了红安精神的光辉典范,是红安精神的实践者;而且董必武为适应新的历史条件下大力倡导继承和弘扬红安精神,是红安精神的传播者。
董必武积极践行“朴诚勇毅”的楷模,引导共产党人艰苦奋战,不畏艰难险阻,进行韧性开拓,迎来了新民主主义革命和新中国建设的大好局面。曾有人作一首诗赞扬董必武:“为国谋团结,奔驰大后方,只凭三寸舌,胜过万条枪。暴露言辞尽,从容任务偿,声明离议席,理直气轩昂!”这首诗作于1943年董必武出席第三届国民参政会第二次大会,当时正值国民党第二次反共高潮,何应钦利用军事报告之际,向中国共产党发难,于是董必武根据事实批驳何应钦并且愤然离席,为中国共产党和革命力量伸展了正义,也赢得人民群众、民主人士和民主党派在内的有识之士的尊重和信任。董必武践行“朴诚勇毅干革命”,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也绝不屈服于一切反动力量,坚决同投降、分裂、倒退力量做斗争,展现了中国共产党人的博大胸怀和救国救民的大无畏革命精神风貌。
董必武践行“一心向党”的榜样,忠于共产主义,忠于中国共产党,追求真理。践行和传播红安精神,自始至终贯彻党的宗旨。中国共产党自成立以来,就将“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尊为党的宗旨。红安儿女正如前所讲,“一心向党,为党为民”。董必武作为中国共产党的创始人之一,在不同的历史阶段,都积极参与党的建设,对党的事业发展和进步作出巨大贡献。他一生心系群众,走与人民群众相结合的道路,为党分忧,为民解难,忠于中国共产党。1951年9月23日,董必武在华北第一次县长会议上作了《论加强人民代表会议的工作》的讲话,指出:“‘谁是主人,谁是长工?’正确的回答应当说,人民是主人,人民代表和政府干部都是长工……我们是为了人民要‘坐天下’(要解放,要做国家的主人),才和人民一道去‘打天下’(革命)的。”党的历史经验和教训时刻提醒着我们,只有“一心向党,为党为名”,才能立党得好,执政得稳。作为中国共产党的一员,要继承和发扬红安精神,与人民群众同舟共济,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坚守“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的唯物史观。
董必武是践行“艰苦奋斗,不胜不休”的表率,引导着共产党人树立共产主义信念,保持艰苦朴素,与苦难作斗争,是工农群众的本色,也是红安精神的主要标志。1975年3月5日,董必武在90岁生日那天卧病写下《九十初度》:“九十光阴瞬息过,吾生多难感蹉跎。五朝敝政皆亲历,一代新规要渐磨。彻底革新兼革面,随人治岭与治河。遵从马列无不胜,深信前途会伐柯。”这首诗极强的诠释了董必武的一生,表达了董必武对共产主义事业的热爱与执着。弘扬和继承红安精神,要树立坚定的共产主义信念,把共产主义作为终身追求的事业。
弘扬红安精神
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努力奋斗
董必武缔造和培育、践行和传播的红安精神,是中国共产党、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极其宝贵的精神财富和政治财富。红安精神不应该被遗忘,永远不会过时。我们要把握好红安精神的实质和内涵,使其大放异彩。红安精神为取得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新中国的建设和改革开放的顺利推进作出巨大贡献,如今中国经济进入新的发展阶段,为了适应经济新常态,落实“十三五”规划,对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红安精神作为中华民族精神和中国精神的一部分,将为其发挥重大作用。
红安精神是指导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重要法宝。红安精神为其提供思想保证。坚定的共产主义信念是红安精神的灵魂,只有大力弘扬红安精神,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市场经济发展才能始终保持社会方向。红安精神为其提供支持。红安精神是一种软实力,为其生产的产品凝结了附加值;也提高了劳动者的科学文化素质和思想道德素质,提高了主体的能力和水平。红安精神为其提供了精神动力。红安精神激发了中国人民进行社会主义建设的活力,最大限度的焕发出中国人民建设的积极性,是中华民族发展的精神支柱和力量之源。红安精神理应如同空气一样,无处不在,彰显其不可替代的历史价值和时代价值。
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征程中弘扬红安精神。十八届五中全会制定出“十三五”规划建议,为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的奋斗目标,以习近平为总书记的党中央领导全国人民开始了新的征途。今日的中国,面对着重要的发展机会,也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困难和阻碍。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们要弘扬这种艰苦奋斗精神,不仅我们这代人要传承,我们的下一代也要传承,要一代一代传承下去……我们要坚持发扬革命传统,为实现中国梦做出力所能及的贡献!”
红安精神是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领导红安人民在大别山地区争取民族解放和人民解放所形成的的精神。红安精神,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中国梦的今日,依然提供着思想保证、智力支持和精神动力。只要我们继承和弘扬红安精神,汇聚中国力量,经过一代一代中国人的艰苦奋斗,一定能将中国梦变为现实。(作者系中南财经政法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2015级硕士研究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