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专题

您现在的位置:首页>专题专栏>学习专题

吴焕先的红色家风故事

文章来源:作者: 发布时间:2019年05月19日 点击数: 字体:

赤胆忠心为人民,英勇善战闹革命

—吴焕先一家

吴焕先(1907.8-1935.8.21),湖北省黄安县紫云区四角曹门(今河南新县)人。他是黄麻起义主要领导人之一,是鄂豫皖革命根据地和红四方面军创始人之一,是红二十五军军魂,曾任红四军师政治部主任、红四方面军师政治委员,红25军军长、军政委,中共鄂豫皖省委常委、鄂豫陕省委代理书记等职务。1935年8月21日在甘肃泾川四坡村战斗中英勇牺牲,年仅28岁。毛泽东曾称赞“红25军远征为中国革命立了大功,吴焕先功不可没!”1985年,徐向前为吴焕先题词:“赤胆忠心,英勇善战”。2009年吴焕先被评为“100位为新中国成立作出突出贡献的英雄模范人物”。

坚信马列的革命者

吴焕先家境殷实,全家十口人经营农业(水田14亩、旱地8亩),还开有小杂货铺,是个小康之家。然而,吴焕先放弃少爷不当,坚决投身革命事业。

1924年,17岁的吴焕先在湖北省麻城蚕业学校读书时,在麻城教育局掌握领导权的共产党员王幼安的影响下,开始接受马克思主义,对无产阶级革命导师马克思产生了热烈的革命热情。1924年寒假回家,吴焕先扯下了正屋墙上的“天地君亲师”的牌位,贴上了一张马克思的画像。他父亲责问他说:“这是敬祖宗的地方,你怎么把这张像贴在这里?”吴焕先诚恳地对他父亲说道:“你挣钱让我到城里上学,不就是为了叫我拜个好先生,学到一些救国济世的真本事吗?这位大胡子外国老头儿,可真是一个好先生哩,他的名字叫马克思。他是穷人的好老师,我们应当尊敬他,敬他,能敬出个新社会来”。父亲听了,心理思索:既是一位好先生,摆在供桌上也可以。

吴焕先和戴克敏、戴季伦是姑表兄弟关系,经戴克敏介绍,1925年冬吴焕先在黄安七里坪加入中国共产党。入党后,吴焕先回到家乡进行革命活动。(吴焕先将自家的佃户、债农请到家中,一面向他们宣传革命并表示道歉,一面将他们的租地契约和债务借据烧个一干二净,并当众宣称谁租种他家的田地就归谁所有,从今往后绝不收租逼债。从此,彻底背叛了自己的地主阶级家庭,坚定地走上了革命道路。)在箭厂河地区,吴焕先秘密发展党员,建立了第一个党小组,并把贫苦农民组织起来,成立农民协会,以农民协会会员为骨干创办“三堂红学”,领导贫苦农民开展反剥削反压迫的斗争。

为大家忘小家的七相公

1931年的4月15日,吴焕先和鄂豫边革命委员会主席曹学楷的堂妹曹干先(乳名六姑),在四角曹门举行了新式结婚仪式,结成革命夫妻。七相公(在吴氏叔伯三家门户的兄弟们之间,吴焕先排行第七,有“七相公”之称)说:闹革命声势要大,办喜事排场要小,当天早上,曹干先换了两件新衣裳,长辫子变成了时兴的剪发头,梳梳额前一蓬刘海,耳边别两个黑发卡,手腕一个花布包袱,里面包着几件换洗衣服、再加一个梳妆盒子,步行前往四角曹门村,这便是她全部嫁妆。走过山坡遇到一片油菜花,想起七相公喜欢金黄金黄的花,她便摘下几朵别在耳朵,吴焕先迎到河边来接她,这对新奇少见的情侣在鞭炮声中满面通红走进新房。夫妻二人向马克思三鞠躬,向母亲鞠一躬,向乡亲们鞠了几躬,婚礼就这样结束了。吴焕先对媳妇说“从今以后你就是这个家里的人儿了,第一当儿子,第二做媳妇。耕田种地、料理家务、照顾老母都得你承担。”在此后的艰苦岁月里,新婚妻子曹干仙就在吴家挑起生活的重担,既当儿子耕种田地,又做媳妇操持家务,跟婆婆陈氏相依为命。

“共产党有两个家:一个大家,一个小家。为了大家难得顾上小家,顾了小家就会忘了大家,你在外为好大家,我在屋里看好小家。”

1932年,红四方面军主力西征后,吴焕先临危受命,重组红二十五军坚持斗争。七里坪失陷后,吴焕先完成转移伤员的任务后撤回新集,经过家门口时才再次见到了他日思夜想的人,到了箭厂河街上吴焕先给妻子扯了七尺青蓝色的阴丹士林,将妻子送到回家路口两人再次分别。其实之前吴焕先也路过家门两次,但由于军情紧急都是过家门而不入。

讨饭的军长妈妈

第四、五次反围剿时期,红二十五军面临敌人的重兵“围剿”,兵源和粮食问题迫在眉睫。1933年的一天,外出乞讨的吴妈妈居然乞讨到了红25军部队驻地,这不是吴妈妈么?红军指战员认出了慈悲心肠的吴妈妈,纷纷涌上前去,后勤处经理吴维儒打算领着吴妈妈去见军长儿子,忽然发现鄂豫皖省委书记沈泽民也在现场,便向他说:“这是吴军长的娘,跑到光山去讨饭,半路上叫我给截了回来。”

吴维儒的话在人群中立刻引起一阵骚动,大家都以关切的眼光注视着吴妈妈。吴妈妈能忍受大户人家的冷言冷语,却承受不起红军战士们亲切的眼神,她摇摇晃晃,坐在粮食堆前,边抹着眼泪边轻声念叨:“都是自家人,我也不怕你们笑话,人到了活不下去时,就得找个活路。在这一路上,看到自家队伍,对谁都没敢声张,我老婆子就是军长他娘,他当军长也不容易,既要打仗,又要筹粮,我这个当娘的,咋说也不能让儿子分心,要不是碰见维儒,我也不来这丢人,这讨吃的事,很不体面,我不敢让焕先知道……”

听了吴妈妈的话战士们眼眶湿润了。在枪林弹雨中,他们能经得起流血牺牲的考验,但却无法忍受母亲的哭诉,战士们说道:“沈书记,给吴妈妈一斗米吧!”沈泽民出于对吴焕先一家的关怀照顾,让他将母亲和妻子接来,跟随红军一起过活度日。吴焕先则以部队作战任务繁重,行动飘忽不定,婉言予以谢绝。无奈之下,沈泽民又批下条子,让经理部(即供给部)派人背了一斗大米,优待吴军长的家属。谁知吴焕先的母亲不但不肯接受,还说红军要跟白军打仗,粮食也很困难,忙又打发儿媳曹干仙把大米送回红二十五军经理部。

1933年5月,曹干先为支援红二十五军围攻七里坪作战,将婆媳二人挨门乞讨而来的一口袋“百家粮”由箭厂河送到七里坪龙王山红军作战阵地。她当时身怀有孕,回到村里后准备收割稻谷却遭到了敌人的骚扰破坏,婆媳两人逃出村子半路却被敌人冲散,加上饥饿和疾病的折磨,曹干先在途中耗尽最后一口气力,晕倒在荒郊野地,就这样结束了她的青春生命。

1933年9月初,红二十五军被迫转移到皖西,敌人趁机实行移民并村。妈妈依依不舍的送走了儿子,儿子走了,带着队伍到很远很远的地方去了,再也没有回来。由于地主反动派的迫害,吴妈妈不肯屈从于敌人的“山要倒林、人要并村”,独自一人躲藏在自家杂货店铺的夹墙里面,苦熬苦守了一个冬天。又窄又长的一道夹墙,原本是收藏贵重货物防止土匪打家劫舍之所,被陈氏用来隐蔽藏身,以防敌人搜捕“军长的母亲”。最后,由于长久见不着天日,也不得温饱,被活活困死在夹墙里面。

带军作战严守纪律

1933年夏到1934年秋的一年多时间里,是红二十五军最艰难的时刻——皖西和鄂东北被分割开,而鄂东北敌军更多,处境更险恶。为了稳定军心,吴焕先经常到部队、战士中间讲全国革命形势,讲列宁领导苏联十月革命的故事,激发战士们的斗志。

吴焕先非常关心伤员,因为没有药,他和医务人员研究,用山涧水洗伤,用南瓜瓤子敷伤口。有一次,警卫员见他脸浮肿了,用小锅给他熬了一点稀粥,而吴焕先端着小锅,把粥送给伤员吃。

吴焕先十分注意遵守军纪,维护军民关系。每到一地,他都教育部队严格遵守群众纪律,切实做到秋毫无犯。针对敌人所散布的种种反动谣言,吴焕先要求部队不管走到哪儿,都要把红军的优良作风带到哪儿,让新区群众知道红军是一支纪律严明的工农队伍。在坚持游击战争的过程中,吴焕先留下了最著名“红薯地里留银元”的故事。在到达回民聚居的兴隆镇之前,吴焕先结合当地回族的宗教信仰和风俗习惯,专门为部队规定了过回民区必须坚决执行的“三大禁令,四项注意”,把猪肉都做了处理。进入兴隆镇后,吴焕先亲自召集当地知名人士和阿訇举行座谈会,宣传共产党抗日救国主张及民族政策、纪律等,解除群众顾虑。


分享到:

友情链接:

联系我们
  • 高主任:18186325345
  • 联络部:0713-5207326
  • 培训中心:0713-5207236
  • 邮    箱:hbdbs@qq.com
  • 微    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