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专题

您现在的位置:首页>专题专栏>学习专题

秦光远的红色家风故事

文章来源:作者: 发布时间:2021年09月17日 点击数: 字体:

尘封多年家书  见证将军初心


2019年4月的一天,红安县七里坪镇观音阁村村支书秦秋平在清理父亲遗物时,意外的发现了一个父亲放在阁楼20多年、钉满铆钉满是灰尘黑色木头箱子。撬开这个20多年不曾打开的木箱,发现了压在箱底的十封信,而这十封信正是秦秋平的大伯也就是少将秦光远1967年到1998年间写给自己父亲的信。一个木箱,揭开一段尘封20多年的往事;已经泛黄的信纸,依然清晰的笔迹,见证的是少将永不忘本的赤子初心。


书信叮嘱  见证无私情怀


“秋平在电话中说,村和组的负责人同意你家免交提成,前信我已说过,不能免,还是要交,这样做正大光明。”

“据秋平电话中说,村里和组里同意你家免交(三提五统)提成,不能这样做。万一交不起,我给你们想办法。遵照党章规定,支部堡垒作用,党员的模范作用,要群众做到的,党员自己首先要做到,要求群众不能做的事,党员自己首先不做。再就是请你告诉本村组的领导,春节不要来看望我。”    

“快过春节,今天给下述四个同志汇款:遵怀一百元,方家畈朱氏一百二十元,二屋方四秃一百三十元,秦家畈秦昌义一百五十元。过春节时,大年三十或初一,你煮半斤米饭,烧一斤猪肉,再加二两酒,请孝松的岳父吃一顿好饭。”

“修建红军烈士纪念碑,给你添麻烦,向你表示感谢!请你告诉祖清,应将本村的自来水修好,让大家生活方便一些。我给本村修理自来水的钱,可能还没有用完。”

“学校是个穷地方,你不可去学校打电话。”

“你去袁家洼(送钱),不在他们家吃饭、喝酒。”

泛黄的书信上摘录下的这些片段文字,无不是将军对家人的再三嘱托:一定要按照国家的要求足额上交“三提五统”的任务(每家每年需上交200元至300元粮食款),不要在村组里搞特殊化,不给村组添麻烦。

于细微处见精神,于细微处见品德。小事小节是一面镜子,能够反映人品,反映作风。小事小节中有党性,有原则,更有人格。秦光远将军始终在这些小事小节中坚持原则,从自身做起,从家人做起,不徇私,不搞特殊化。

在长征途中,秦光远的大弟秦遵义重伤未愈,意外碰到负责红四军卫生部的秦光远。他担心爬不过雪山,向哥哥申请一匹马,却被秦光远拒绝,他说,还有更多人比弟弟需要马。没想到,兄弟这次见面竟成永诀,秦遵义牺牲在河西走廊。


立碑铭志  不忘英烈牺牲


1931年,16岁的秦光远和村里55个年轻后生一起出去闹革命,离开故乡以后,包括自已的胞弟,那些战友们先后倒在了血与火的战场上,而他却活了下来,这成了秦光远心里一辈子的痛。

在和平、美好、幸福的生活里,他没有忘记过去,没有忘记那些曾经并肩驰骋疆场的战友,战友的身影时常从他大脑的深处走出来,在他眼前闪现。

全国解放后,将军多次回乡看望慰问烈士家属和后代,多次汇款给烈士后代和困难群众,关心他们的生产、生活。

“遵义,虎子,二牛,春生,冬伢……”每次回乡,将军都会呼喊这55位英烈的名字。如何让后人记住这些英烈的名字,如何让红军精神和红安精神代代相传呢?将军四处筹资立志要在观音山上修建一座“革命烈士纪念碑”,铭刻55位英烈的姓名。

1994年,八一建军节前夕,这座设计极简单、建造极简陋的墓碑矗立在当年他们共同聚集革命的观音山上。

将军最后一次回乡,他一步一步攀上观音山。炽热的阳光下,汗水顺着老将军的根根银发滚落,那是一个革命老战士的忠诚和信念;漫山的杜鹃花,在微风中摇曳,似乎在呼唤一个个为国捐躯者的名字……

青松翠柏下,荒芜蒿草中,老将军久久伫立在墓碑前,像一尊雕像。他的双眼噙满泪水,深沉的目光凝视着墓碑上那一个个熟悉的名字,嘴角在微微歙动,仿佛在与每一位老战友倾心叙谈。


心系红土 情注家乡教育


山乡的贫穷,缺乏文化是根本的原因之一。秦光远兄弟和同村的小伙伴,正是由于贫寒饥馑、渴望学堂,才毅然走上革命的道路。有了文化的后人,才能改变落后,铲除穷根。 将军始终记得自己参加革命离开家乡时对战友们说过的一句话:将来革命成功了,我一定让村里的娃子们念上书。

革命胜利后,秦光远将军时常告诫自己不能忘了当初的诺言。他常常对有着共同理想的夫人说:我们过上了好日子,不能忘了家乡,要让山里的娃子有书念,那样才对得起牺牲的战友,对得起养育了自己的故乡,对得起一个共产党员的称号。

1953年,时任湖北省军区后勤部政委的秦光远得知村里要筹建小学的消息后,万分欣喜,从百忙中抽出时间,用卡车给还未开工的学校送去了木材、水泥等建筑材料,就连教学用的吊钟、口哨、粉笔、尺子他都一应俱全地送了去。

从那以后,秦光远就开始了他后半生资助家乡办学的漫漫长路。

在20世纪整个50年代那些艰难困苦的岁月里,秦光远每年都要给山村小学送去200元钱,这些钱一部分用于购买教学用的粉笔、书本等,一部分用来发放奖学金,一部分用来解决家里有困难无钱上学的孩子的学费。

60年代,在捐钱的同时,秦光远还经常赠送连环画。那是一个书籍匮乏的年代,武汉的书店每到一批新书,他都一本不少地购买下来寄给学校。当年学生看的《钢铁是怎样炼成的》、《鸡毛信》、《烈火金钢》、《儿女英雄传》等连环画都是将军寄来的。

1964年,秦光远职务晋升了,工资增长了,他资助学校的经费也由200元增长到500元。20世纪60年代国家的经济遭遇了前所未有的困难,秦光远省吃俭用,每年一分不少地捐资给观音阁小学。这500元钱在今天算不了什么,在当年就好比春雨贵如油。那时学校老师工资最高的也不过25元,每学期至少有20多名孩子是由将军资助免费上学的。

“文化大革命”中,秦光远受到冲击,被下放到一个偏远的农场劳动,在自己生活条件十分艰难的情况下,他没有忘记故乡的孩子。他一次次写信叮嘱与自己在战争年代结下深厚情谊的妻子柳星,要她一定把向家乡小学的捐赠继续下去。

进入20世纪80年代,秦光远的工资再次涨了,向学校捐钱,也是水涨船高,由500元增加到1000元。

进入90年代,秦光远看到学校经费紧张,不少家庭困难的孩子面临辍学。他将捐款由每年1000元增长到2000元。小学郑主任说:观音阁小学从建校到现在几十年了,所用的篮球、乒乓球等一系列体育用品都是秦光远将军无私提供的。

2000年学校开展“普九”验收,秦光远又一次捐款5000元。像这样的捐款,不知有多少回……

几十年来,观音阁小学有200多名孩子享受将军设的奖学金,有20多人考上中专和大学,学校没有一个孩子因无钱上学而辍学。

秦光远将军还时刻关注乡村教师的成长。中国第一个教师节,观音阁的八名教师收到了秦光远将军的一封信,信中写道:“家乡的园丁们辛苦了,我向你们表示节日的祝贺和亲切的问候。随信寄来了800元钱,聊表心意。希望你们努力学习,努力工作,为家乡培养出更多有用人才而作出贡献。”

简单朴实的话语使乡村教师感动不已,这是他们获得的一笔最大的奖励。拳拳之心,殷殷之情,这不仅是物质的奖励,更是精神上的鼓励和鞭策。从1985年起,每年的教师节,家乡的教师都会收到将军的慰问信和慰问金,一直持续到他逝世。

将军的助学之情还感染着家人,无论条件多么艰苦,他的夫人柳星始终支持丈夫助学,在文革将军下放时期,他的夫人接过助学接力棒,以将军的名义继续对家乡的学校进行扶助和捐赠。

而将军的孙女秦兵,在即将大学毕业之际,不幸患上白血病。孙女在病床上被折磨了四年,爷爷奶奶竭尽全力救治了四年,以至秦家债台高筑。懂事的秦兵安慰守在床前的秦光远:“爷爷,我记得您常讲的55名战友一同参军的故事,他们为革命事业献出了生命。您是幸存者,我为有一个将军爷爷感到自豪。”

八年前跟随爷爷送给观音阁小学一台黑白电视机,对城市生长的小姑娘印象深刻。秦兵说出怀揣已久的小心愿:希望爷爷代替她再买一台彩色的电视机送去,让乡村的孩子了解天下大事。

1998年,秦兵在芳华之年早逝。白发人送黑发人,秦光远将军肝肠寸断。将军转身筹足了3000元钱,选购一台海信彩色电视机,在孙女离开后的第十天,亲自送彩电回乡。

春去秋来,秦光远把对学校的关爱,化作山涧的溪水,涓涓地流入那片充满希望的沃士,使那沃土上的禾苗永远保持旺盛的生机。

在近半个世纪中,秦光远为支持家乡教育事业,花去积蓄10多万元,而自己始终过着清贫的日子,身为武汉军区后勤部的老领导,从未动用权利为家乡搞特殊;将军助学等资金,来源于秦家人省吃俭用;将军家中的家具从未更新,打补丁的沙发,打绑腿的桌椅;将军的家里没有存款,没有空调……

秦光远情注家乡教育事业,两次被湖北省政府评为“尊师重教”先进个人,2000年被总后勤部评为离退休干部先进个人。  

和平年代的将军,为了牺牲的英烈,为了老区的孩子,认真履行捐资助学的承诺,将军说过:当年闹革命就是要带老乡过好日子,革命胜利了更不能忘本,他用毕生践行着共产党员一心为人民的誓言。

2002年9月9日,秦光远因病在武昌不治,他那颗博大而充满仁爱的心停止了跳动,享年89岁。

分享到:

友情链接:

联系我们
  • 高主任:18186325345
  • 联络部:0713-5207326
  • 培训中心:0713-5207236
  • 邮    箱:hbdbs@qq.com
  • 微    信: